《西南石油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刻在心上的契约
———记第二届教职工“飞翔奖”教书育人奖获得者刘红勇教授

摘要:刘红勇(中)和2018届毕业生在一起刘红勇为学生上课2020年最后一夜,在盛大的教职工“飞翔奖”颁奖现场,当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刘红勇教授从校长赵金洲、校友张洁手里接过教书育人奖奖杯、奖状时,她对自己说:“感谢西南石大圆了我的教师梦,西南石大成就了我。”与心爱的学生相处的十六年,是她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1 结缘:把个人梦想融入教育事业故事要从2003年说起。那一年,学校举行45周年校庆,这是转移到成都校区后举行的第一次校庆。刘红勇的先生陈伟是77级校友,宴请老师和返校的同学。刘红勇与袁祥忠老师邻座,谈起自己出身教师之家,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袁老师鼓励说,学校正要创办工程管理专业,你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可以申请来校工作。刘红勇时任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水利部注册总监,职业正处于上升期。她决定先到学校看一看。回程时,陈伟的同学、机电院院长梁政专门开车相送。汽车先在校园里缓缓周游,大学氛围恍若梦境却又近在眼前。多么美好的青春啊,学生年代的美好回忆,一下子涌上刘红勇心头。当梁政再次询问她的决定时,她说,要来试讲。试讲很顺利。试讲后,当时的土木工程系主任姚安林请客,表达了求贤若渴的意思。家里人不同意!太任性了。人到中年,职业爬坡期跳槽,从城区到郊区,哪个角度看,都不是正常逻辑。几年前,刘红勇有一次入职四川大学的机会,因为家庭原因放弃了。现在,女儿已长大成人,应该为自己做点选择了。2004年,刘红勇调入西南石油大学,年龄43岁。学校以引进专家礼遇之。没有工作协议。刘红勇知道,有些契约不是印在纸上,而是刻在心上。新办工程管理专业,师资、教材、实验设备、实习资源在哪里?除了有个想法,真的一无所有。制定教学计划,招聘教师,举办讲座,联系实习单位……刘红勇忙得脚后跟踢到后脑勺。2004年,工程管理专业开始招生。在她主持下,2010年学校又成功申报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硕士点。在忙于专业建设的同时,刘红勇始终保持对行业的思考和敏锐观察。她坚持每年自费参加中国工程院组织的工程管理论坛。她利用假期带学生实习,赴都江堰深入调研灾后重建的土地权属问题、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问题,结合石油行业,探讨压力返排液环保问题。2011年,刘红勇获聘教授。入职七年,一声“教授”,既是对她学术水平的评价,更是对她专业建设贡献和教书育人工作的肯定。2015年,通过教育部主导的工程管理专业合格性评估。省内5所高校参评,只有我校与四川大学通过。2020年,工程管理入选四川省一流专业。2 信念:责任终归不可辜负刘红勇从未停歇。那颗纯真的心,系着学校的嘱托,系着学生的期待。她对工作是真拼。2015年,MEM评估专家要进校考查。在节骨眼上,刘红勇因意外,胸椎、尾椎骨折,医生建议住院。她是专业负责人,迎评汇报人,怎么办?“有些责任是无法分担的”,她婉拒了医生的建议。刘红勇敷着药,带伤上阵,带领教师们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胸椎尚可忍受,尾椎压迫疼痛,不能久坐,她就在椅子上垫个垫圈,或站起来,缓解一下。汇报那天,刘红勇还缠着绷带,但精致的妆容下,知性的风采熠熠生辉。她步履轻盈地走进会场,面对评委们始而诧异继而敬佩的目光,自信从容地汇报,为通过评估赢得了关键的“制胜分”。第二天,刘红勇病倒了。探病时,土测院党委书记曾明友说:“刘老师,你这是冒着终生残疾的危险在工作啊。”七尺男儿说着说着就哽咽了,一起探望的老师们也都润湿了眼睛。对待工作,刘红勇不仅敢拼,而且始终保持创新精神。2014年在一次外出交流中,刘红勇敏锐地意识到BIM是一项工程管理必备的实用技术。没有师资,她就联系外部专家开讲座。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她以赛促学,带领同学们参加BIM竞赛,多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上获奖。2017年,在刘红勇倡议下,土测院推行“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不同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时的磨合,强化了“大工程”意识。刘红勇说,一项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是环环相扣的,在毕业设计时出了差错可以重来,在实践中就是额外的成本,甚至造成不可承受的损失。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刘红勇和她的教学团队结合中国大学MOOC的特点,创新性推出“ZOOM+MOOC”的线上教学方式,实现了提问、分组讨论和主会场交流等功能的集合,大受学生欢迎。随后,相继推出“云考试”“云答辩”。云答辩时,还吸引了许多企业围观,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引得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云答辩化身一场“云招聘”。刘红勇最执着的工作之一,是工程伦理课程建设。一个重大工程,不仅投资浩大,而且要永久性地改变地表形态,如何在保障业主利益的同时,兼顾相关方利益,并保护好环境?这不只是技术问题,还关乎伦理。刘红勇说,我的学生,专业能力可以不断精进,但工程伦理从一开始就要站在制高点上。2018年工程伦理入选研究生必修课,2019年入选本科生必修课。刘红勇的远见,得到高校认可。3 真情:一个“爱心泛滥”的教师在刘红勇这儿,教书与育人水乳交融。2008年,首届毕业生就业,刘红勇陪着同学们跑一个个招聘会,向HR推荐爱徒。专业初创,又是复合型专业,很多HR不理解,说“你们是半瓶子水”。为学生抱屈,年近五旬的她,汗水与泪水交织而下。时间证明这些学生是优秀的。薛庆,首届毕业生,华西企业(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当时刘红勇指导其毕业设计,薛庆问,不会烟酒,在施工企业会不会“混不开”?那一天,师生敞开心扉,聊了很久。多年以后,薛庆说,每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都习惯性地咨询刘老师,感谢她这么多年的守望。刘红勇则说,“那个小孩真的优秀,毕业多年还坚持学英语,工地上有纠纷,每次都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处理。”“那个小孩”!在刘红勇眼中,学生都是她的孩子。师生心灵相通,彼此信任和欣赏。刘红勇对学生,特别注重因材施教。郑俊巍,2009级研究生,口才好,研究能力强。刘红勇鼓励他读博,在学术交流场合为他引荐导师。郑俊巍从中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任教昆明理工大学,已经被评为副教授。肖洪明,2014级本科生,来自贵州农村,一度思想上有包袱。刘红勇鼓励他刻苦学习,参加BIM竞赛。肖洪明毕业后入职成都一家建筑设计院,专业上风生水起。2008级研究生韩能回忆,三年朝夕相处,我基本上要在晚上十一点半后才不会接到刘老师电话。近乎严苛的要求,师生一起磨砺出4篇学术论文。刘红勇爱生如子女,亲生女儿都有些小 “嫉妒”,说“妈妈总是爱心泛滥”。刘红勇夸奖女儿说,宝贝,那是因为你从小到大都让妈妈省心啊。多年以后,身为中铁房产西安公司副总经理的韩能说,当走出校门,经历一些事情后,再来回味老师这些年的点滴付出、严格要求,发现“温暖常在、感动常在”,她一直都在,只是当时我们不懂。这些话,是她的学生的共同心声,也是颁给刘红勇的另一尊“教书育人”奖杯。 (刘仲铭)

带货书记温登峰为民打通幸福路

摘要:温 登 峰 (左)与村民交流柑桔种植情况“温书记上新闻了!”2020年疫情期间,因为开微店销售村里的脐橙,不到两天就售出了2万斤,学校派驻南充市蓬安县锦屏镇鹅项颈村驻村第一书记温登峰的事迹刊发在光明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搜狐网、四川教育网等媒体平台,成了村里的“网红”,村民们都指望温书记帮自家“带货”。温登峰说:“我不光要‘带货’,还要带领全体村民脱贫奔向幸福生活。”誓言铿锵。1 便民路通向致富路离县城25公里的鹅项颈村,交通不便,是省级贫困村,也是西南石油大学精准扶贫帮扶村。2020年1月,因脱贫攻坚工作需要,校团委素质教育办公室主任温登峰毅然踏上扶贫路,来到这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妻儿和年逾花甲的父母满心支持。鹅项颈村藏风蓄水,温差大,所产柑桔(脐橙、蜜桔)清甜多汁,村民大多以种植柑桔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占全村柑桔总产量一半以上的鹅项颈村柑桔产业园位于村口山脊,大货车进不来,采购商上不去,每年几十万斤柑桔只能靠村民一担又一担肩挑背扛运出去,碰上暴雨山洪,山石被冲下来阻断了路,村民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熟透的水果掉落山洼,腐烂在地里。尽快在雨季前修建便民路便成了村民们所急所盼,也是温登峰所思所忧的头等事情。为了修路,温登峰挨家挨户走访,把村民动员起来,熬了一个通宵,连夜拟定了初步修建方案。西南石油大学将这条便民路列为学校2020年对口帮扶鹅项颈村的重点工程,投入2万余元。经过半个月的紧张施工,3.5米宽、1.2公里长的柑桔产业园便民道路竣工。修通那天,70岁的村民陈道金激动地握住温登峰的手:“爬了一辈子坡,背都变驼了。有了这条路,我开着三轮车去施肥运货,还能干20年。”修好了便民路,但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地商贩进不来,柑桔销路受阻。村民只能把成堆的脐橙屯放地窖。随着气温上升,每天不得不把几十斤甚至上百斤坏了的脐橙捡出来倒掉。温登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各种渠道找收购商,可对方一听说是交通不便的鹅项颈村,都委婉拒绝。村民们也试过沿路摆摊,但缺乏销售经验,个体包装达不到市场标准,也不好卖。如何才能将柑桔尽快销售出去?温登峰召集村干部连续商讨2天,决定线上微店销售与线下以购代捐,同时打开销路。他发动村干部,在线上平台、朋友圈发出柑桔销售“求救信”,开通微店,做起“柑桔微商”;同时联系西南石油大学扶贫办,拉开了一场持续15天的“以购代捐”爱心助农活动。2020年,温登峰帮助村民销售柑桔约12万斤,为村民创收6万余元。 2 情怀扶贫过渡到市场扶贫线上销售成功让温登峰意识到,光有情怀是不行的,要挖掉穷根才能致富。温登峰想到整合村属企业天歌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源。他向学校申请到台式电脑、打印机2套,实物展示平台1个,为专业合作社重新立规矩:村中所有大宗农副产品对外销售、开具发票均由专业合作社结算。为了卖出好价钱,温登峰联系快递企业、组织村干部,在寒气逼人的山间深夜,连续数日打着探路灯,摸黑翻过山坳坳,帮助村民及时采摘、拣选、包装、发货。温登峰还帮村里不会使用电子产品、缺乏销售渠道的老人对接帮扶责任人、通过专业合作社销售自产蜂蜜等农特产。村里74岁的养蜂人蔡元兴刚领到温登峰送到家里的蜂蜜销售款3780元,心里激动,硬要把温登峰留下“打个腰台(意为吃顿便餐)”,温登峰礼貌拒绝,马不停蹄奔赴下一户村民家中。通过专业合作社,土鸡、脐橙、黄精等被申报为“国家扶贫产品”,申请到四川扶贫专用logo使用权,产品布货到南充校区超市。渐渐的,以往纸面上的专业合作社被慢慢盘活,乡村企业焕发新活力,村民们也增强了致富信心。 3“输血”升级到“造血”2020年9月1日,在离鹅项颈村10公里远的长梁小学读一年级的苗苗,在开学当天和同学们一起领到了免费鸡蛋。苗苗舍不得吃,老师告诉她,放心吃,明天还有,每天都会有。这颗鸡蛋来自西南石油大学爱心项目“一个蛋计划”。原来,温登峰在走访长梁小学时发现,总共97名学生的学校,人均午餐只有4元钱。作为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他明白这4元钱无法保证长身体的小朋友每天的营养供应。返校休假之际,温登峰四处奔走,就改善长梁小学学生营养多次与校友、同事交流,成功争取到校内爱心人士个人捐款2万元,落地 “一个蛋计划”:在2020-2021学年度正常行课期间,每名同学每天将额外获得一个免费鸡蛋补充营养。从那天起,苗苗的小饭桌上,总能看到炒蛋、蒸蛋或煮蛋。村小走出来考上大学的温登峰深知农村基础教育的艰难,更意识到教育扶贫意义重大。他联系南充校区组织大学生进村开展志愿服务;依托西南石油大学扶贫专项,继续在长梁小学设立奖助学金及优秀教师奖励基金,资助6.8万元,受益师生110人次;资助鹅项颈村在读大学生(含大专)12人、困境儿童2户,共计14000元。扶贫要扶志,扶志更要扶智,让村民有一技之长,才能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村民陈乾锡,2018年开始养殖种鸡,由于管理不善,2019年养殖的2000只鸡几乎死光。村民陈银娃,爱人患有精神疾病,需要长期照顾,无法远行打工。为此,他为贫困户精准匹配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扶贫政策,提供公益性岗位,帮助他们每月增加300元收入;在村属企业带动十余名贫困户就业,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同时,他组织培养了一批具有电商意识的“新农人”,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柑桔生产管理经验。对脱贫的群众,要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不再返贫。温登峰一边带领村民“带货创收”,一边努力探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前发物资,全部都一样。可我家地少,每次领到化肥,我在谢谢政府、感谢好心人的同时,心里也犯嘀咕,这么多化肥又该咋个处理?现在好了,我可以从‘三选一’里面选鸡苗,鸡苗长大就卖鸡蛋、生小鸡、换成钱、再循环,巴适得很!”说起“三选一”项目,村民陈桥林竖起了大拇指。温登峰设计的“三选一”帮扶项目,是在当地脱贫攻坚政策基础上,让所有贫困户从3个帮扶计划(种子、化肥、鸡苗)中,选择1项自己最需要的生产物资,帮助村民精准匹配帮扶需求,实现可持续化的农业发展。时代在变、抓手在变、路径在变,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初心始终未变。温登峰把自己沉到乡村,沉入一线,沉在村民们衣食住行间,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户接着一户脱贫,让扶贫从输血式、造血式走向活血式,打通鹅项颈村致富路上最后一公里,带领村民奔向幸福大道。(谢娜)

西南石油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190次访问,全刊已有452741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