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报》  

第01版:要闻

省委第四巡视组巡视西南石油大学工作动员会召开

摘要:本报讯(李阳)根据省委关于巡视工作的统一部署,4月14日,省委第四巡视组巡视西南石油大学工作动员会召开。会前,巡视组组长丁宗进主持召开与西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赵正文和西南石油大校长赵金洲的见面沟通会。动员会上,丁宗进同志就即将开展的巡视工作作

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我校派驻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19级经济学学生刘宸获“四川青年五四奖章”

摘要:本报讯4月25日,共青团中央作出表彰决定,授予285个团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西南石油大学团委获此殊荣。此前,我校派驻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获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

扶贫办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李凯获先进个人称号

摘要:本报讯4月22日,四川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成都锦江大礼堂召开。我校扶贫办获得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派驻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李凯获得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周永华和吴跃曾任职的天地坝镇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获得全省脱贫

学校与重庆市璧山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摘要:本报讯(李阳)4月29日,重庆市璧山区区委书记蓝庆华一行来校交流访问,校长赵金洲,副校长巫晓兵会见了蓝庆华一行,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校企将携手深入推进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共同建设川渝气大庆高质量创新基地。根据协议内容,学校与璧山区人民

我校44项成果获2020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学技术奖

摘要:本报讯3月31日-4月2日,2020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学技术奖奖励暨行业智能发展大会在山东省泰安市举行,表彰和鼓励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我校共44项成果获奖,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

王杨团队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
教学创新大赛(四川赛区)一等奖

摘要:本报讯4月18日,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四川赛区)决赛在电子科技大学落幕,我校计算机科学学院王杨教学团队获正高组一等奖,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刘红勇教学团队、电气信息学院杨青教学团队、招生就业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张亦驰教学团队

我校位列2021软科中国大学第132名
近年来我校排名显著上升

摘要:本报讯(曹正)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今日正式发布“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榜单显示,我校位列第132名,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四,在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近四年来,我校在该榜排名中提升了100多名。榜单显示,我校2020年学术排名首次进入软

我校获批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摘要:本报讯近日,科研处从四川省科技厅获悉,我校钻头研究所申报的“四川省钻井破岩与钻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四川省科技厅批准,成为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钻井破岩与钻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西南石油大学牵头建设,联合单位包括四川川石克锐达金刚

我校获批四川省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项目

摘要:本报讯近日,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公布了2021年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安排情况,我校杨迎新教授团队申报的“四川省钻井破岩与钻头相关技术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获批,首年获批资助50万元。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项目资助期三年,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

图片新闻

摘要:4月9、10日,我校第四十五届春季田径运动会隆重举行。石工院、电信院、土测院分获男子组团体前三名,经管院、石工院、地科院分获女子组团体前三名,计科院、化工院、石工院、新材院获“体育道德风尚奖”。运动会打破三项校运会纪录,地科院梁芸打破女子甲组100米记录;新材院易明、电信院王汝琴打破男子甲组5000米记录;体育学院彭伟打破男子乙组铅球记录。其中男子5000米、男子铅球的记录是自1993年、2001年以来首次被打破。

新闻集装箱

摘要:★4月9-10日,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四川省选拔赛在四川大学举行,我校代表队喜获水下管道智能巡检赛项第一、桥梁设计赛项第三的好成绩。★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4月13日公布了2021中国大学技术转让排名,西南石油

第02版:综合新闻

刻在心上的契约
———记第二届教职工“飞翔奖”教书育人奖获得者刘红勇教授

摘要:刘红勇(中)和2018届毕业生在一起刘红勇为学生上课2020年最后一夜,在盛大的教职工“飞翔奖”颁奖现场,当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刘红勇教授从校长赵金洲、校友张洁手里接过教书育人奖奖杯、奖状时,她对自己说:“感谢西南石大圆了我的教师梦,西南石大成就了我。”与心爱的学生相处的十六年,是她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1 结缘:把个人梦想融入教育事业故事要从2003年说起。那一年,学校举行45周年校庆,这是转移到成都校区后举行的第一次校庆。刘红勇的先生陈伟是77级校友,宴请老师和返校的同学。刘红勇与袁祥忠老师邻座,谈起自己出身教师之家,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袁老师鼓励说,学校正要创办工程管理专业,你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可以申请来校工作。刘红勇时任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水利部注册总监,职业正处于上升期。她决定先到学校看一看。回程时,陈伟的同学、机电院院长梁政专门开车相送。汽车先在校园里缓缓周游,大学氛围恍若梦境却又近在眼前。多么美好的青春啊,学生年代的美好回忆,一下子涌上刘红勇心头。当梁政再次询问她的决定时,她说,要来试讲。试讲很顺利。试讲后,当时的土木工程系主任姚安林请客,表达了求贤若渴的意思。家里人不同意!太任性了。人到中年,职业爬坡期跳槽,从城区到郊区,哪个角度看,都不是正常逻辑。几年前,刘红勇有一次入职四川大学的机会,因为家庭原因放弃了。现在,女儿已长大成人,应该为自己做点选择了。2004年,刘红勇调入西南石油大学,年龄43岁。学校以引进专家礼遇之。没有工作协议。刘红勇知道,有些契约不是印在纸上,而是刻在心上。新办工程管理专业,师资、教材、实验设备、实习资源在哪里?除了有个想法,真的一无所有。制定教学计划,招聘教师,举办讲座,联系实习单位……刘红勇忙得脚后跟踢到后脑勺。2004年,工程管理专业开始招生。在她主持下,2010年学校又成功申报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硕士点。在忙于专业建设的同时,刘红勇始终保持对行业的思考和敏锐观察。她坚持每年自费参加中国工程院组织的工程管理论坛。她利用假期带学生实习,赴都江堰深入调研灾后重建的土地权属问题、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问题,结合石油行业,探讨压力返排液环保问题。2011年,刘红勇获聘教授。入职七年,一声“教授”,既是对她学术水平的评价,更是对她专业建设贡献和教书育人工作的肯定。2015年,通过教育部主导的工程管理专业合格性评估。省内5所高校参评,只有我校与四川大学通过。2020年,工程管理入选四川省一流专业。2 信念:责任终归不可辜负刘红勇从未停歇。那颗纯真的心,系着学校的嘱托,系着学生的期待。她对工作是真拼。2015年,MEM评估专家要进校考查。在节骨眼上,刘红勇因意外,胸椎、尾椎骨折,医生建议住院。她是专业负责人,迎评汇报人,怎么办?“有些责任是无法分担的”,她婉拒了医生的建议。刘红勇敷着药,带伤上阵,带领教师们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胸椎尚可忍受,尾椎压迫疼痛,不能久坐,她就在椅子上垫个垫圈,或站起来,缓解一下。汇报那天,刘红勇还缠着绷带,但精致的妆容下,知性的风采熠熠生辉。她步履轻盈地走进会场,面对评委们始而诧异继而敬佩的目光,自信从容地汇报,为通过评估赢得了关键的“制胜分”。第二天,刘红勇病倒了。探病时,土测院党委书记曾明友说:“刘老师,你这是冒着终生残疾的危险在工作啊。”七尺男儿说着说着就哽咽了,一起探望的老师们也都润湿了眼睛。对待工作,刘红勇不仅敢拼,而且始终保持创新精神。2014年在一次外出交流中,刘红勇敏锐地意识到BIM是一项工程管理必备的实用技术。没有师资,她就联系外部专家开讲座。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她以赛促学,带领同学们参加BIM竞赛,多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上获奖。2017年,在刘红勇倡议下,土测院推行“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不同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时的磨合,强化了“大工程”意识。刘红勇说,一项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是环环相扣的,在毕业设计时出了差错可以重来,在实践中就是额外的成本,甚至造成不可承受的损失。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刘红勇和她的教学团队结合中国大学MOOC的特点,创新性推出“ZOOM+MOOC”的线上教学方式,实现了提问、分组讨论和主会场交流等功能的集合,大受学生欢迎。随后,相继推出“云考试”“云答辩”。云答辩时,还吸引了许多企业围观,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引得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云答辩化身一场“云招聘”。刘红勇最执着的工作之一,是工程伦理课程建设。一个重大工程,不仅投资浩大,而且要永久性地改变地表形态,如何在保障业主利益的同时,兼顾相关方利益,并保护好环境?这不只是技术问题,还关乎伦理。刘红勇说,我的学生,专业能力可以不断精进,但工程伦理从一开始就要站在制高点上。2018年工程伦理入选研究生必修课,2019年入选本科生必修课。刘红勇的远见,得到高校认可。3 真情:一个“爱心泛滥”的教师在刘红勇这儿,教书与育人水乳交融。2008年,首届毕业生就业,刘红勇陪着同学们跑一个个招聘会,向HR推荐爱徒。专业初创,又是复合型专业,很多HR不理解,说“你们是半瓶子水”。为学生抱屈,年近五旬的她,汗水与泪水交织而下。时间证明这些学生是优秀的。薛庆,首届毕业生,华西企业(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当时刘红勇指导其毕业设计,薛庆问,不会烟酒,在施工企业会不会“混不开”?那一天,师生敞开心扉,聊了很久。多年以后,薛庆说,每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都习惯性地咨询刘老师,感谢她这么多年的守望。刘红勇则说,“那个小孩真的优秀,毕业多年还坚持学英语,工地上有纠纷,每次都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处理。”“那个小孩”!在刘红勇眼中,学生都是她的孩子。师生心灵相通,彼此信任和欣赏。刘红勇对学生,特别注重因材施教。郑俊巍,2009级研究生,口才好,研究能力强。刘红勇鼓励他读博,在学术交流场合为他引荐导师。郑俊巍从中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任教昆明理工大学,已经被评为副教授。肖洪明,2014级本科生,来自贵州农村,一度思想上有包袱。刘红勇鼓励他刻苦学习,参加BIM竞赛。肖洪明毕业后入职成都一家建筑设计院,专业上风生水起。2008级研究生韩能回忆,三年朝夕相处,我基本上要在晚上十一点半后才不会接到刘老师电话。近乎严苛的要求,师生一起磨砺出4篇学术论文。刘红勇爱生如子女,亲生女儿都有些小 “嫉妒”,说“妈妈总是爱心泛滥”。刘红勇夸奖女儿说,宝贝,那是因为你从小到大都让妈妈省心啊。多年以后,身为中铁房产西安公司副总经理的韩能说,当走出校门,经历一些事情后,再来回味老师这些年的点滴付出、严格要求,发现“温暖常在、感动常在”,她一直都在,只是当时我们不懂。这些话,是她的学生的共同心声,也是颁给刘红勇的另一尊“教书育人”奖杯。 (刘仲铭)

带货书记温登峰为民打通幸福路

摘要:温 登 峰 (左)与村民交流柑桔种植情况“温书记上新闻了!”2020年疫情期间,因为开微店销售村里的脐橙,不到两天就售出了2万斤,学校派驻南充市蓬安县锦屏镇鹅项颈村驻村第一书记温登峰的事迹刊发在光明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搜狐网、四川教育网等媒体平台,成了村里的“网红”,村民们都指望温书记帮自家“带货”。温登峰说:“我不光要‘带货’,还要带领全体村民脱贫奔向幸福生活。”誓言铿锵。1 便民路通向致富路离县城25公里的鹅项颈村,交通不便,是省级贫困村,也是西南石油大学精准扶贫帮扶村。2020年1月,因脱贫攻坚工作需要,校团委素质教育办公室主任温登峰毅然踏上扶贫路,来到这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妻儿和年逾花甲的父母满心支持。鹅项颈村藏风蓄水,温差大,所产柑桔(脐橙、蜜桔)清甜多汁,村民大多以种植柑桔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占全村柑桔总产量一半以上的鹅项颈村柑桔产业园位于村口山脊,大货车进不来,采购商上不去,每年几十万斤柑桔只能靠村民一担又一担肩挑背扛运出去,碰上暴雨山洪,山石被冲下来阻断了路,村民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熟透的水果掉落山洼,腐烂在地里。尽快在雨季前修建便民路便成了村民们所急所盼,也是温登峰所思所忧的头等事情。为了修路,温登峰挨家挨户走访,把村民动员起来,熬了一个通宵,连夜拟定了初步修建方案。西南石油大学将这条便民路列为学校2020年对口帮扶鹅项颈村的重点工程,投入2万余元。经过半个月的紧张施工,3.5米宽、1.2公里长的柑桔产业园便民道路竣工。修通那天,70岁的村民陈道金激动地握住温登峰的手:“爬了一辈子坡,背都变驼了。有了这条路,我开着三轮车去施肥运货,还能干20年。”修好了便民路,但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地商贩进不来,柑桔销路受阻。村民只能把成堆的脐橙屯放地窖。随着气温上升,每天不得不把几十斤甚至上百斤坏了的脐橙捡出来倒掉。温登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各种渠道找收购商,可对方一听说是交通不便的鹅项颈村,都委婉拒绝。村民们也试过沿路摆摊,但缺乏销售经验,个体包装达不到市场标准,也不好卖。如何才能将柑桔尽快销售出去?温登峰召集村干部连续商讨2天,决定线上微店销售与线下以购代捐,同时打开销路。他发动村干部,在线上平台、朋友圈发出柑桔销售“求救信”,开通微店,做起“柑桔微商”;同时联系西南石油大学扶贫办,拉开了一场持续15天的“以购代捐”爱心助农活动。2020年,温登峰帮助村民销售柑桔约12万斤,为村民创收6万余元。 2 情怀扶贫过渡到市场扶贫线上销售成功让温登峰意识到,光有情怀是不行的,要挖掉穷根才能致富。温登峰想到整合村属企业天歌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源。他向学校申请到台式电脑、打印机2套,实物展示平台1个,为专业合作社重新立规矩:村中所有大宗农副产品对外销售、开具发票均由专业合作社结算。为了卖出好价钱,温登峰联系快递企业、组织村干部,在寒气逼人的山间深夜,连续数日打着探路灯,摸黑翻过山坳坳,帮助村民及时采摘、拣选、包装、发货。温登峰还帮村里不会使用电子产品、缺乏销售渠道的老人对接帮扶责任人、通过专业合作社销售自产蜂蜜等农特产。村里74岁的养蜂人蔡元兴刚领到温登峰送到家里的蜂蜜销售款3780元,心里激动,硬要把温登峰留下“打个腰台(意为吃顿便餐)”,温登峰礼貌拒绝,马不停蹄奔赴下一户村民家中。通过专业合作社,土鸡、脐橙、黄精等被申报为“国家扶贫产品”,申请到四川扶贫专用logo使用权,产品布货到南充校区超市。渐渐的,以往纸面上的专业合作社被慢慢盘活,乡村企业焕发新活力,村民们也增强了致富信心。 3“输血”升级到“造血”2020年9月1日,在离鹅项颈村10公里远的长梁小学读一年级的苗苗,在开学当天和同学们一起领到了免费鸡蛋。苗苗舍不得吃,老师告诉她,放心吃,明天还有,每天都会有。这颗鸡蛋来自西南石油大学爱心项目“一个蛋计划”。原来,温登峰在走访长梁小学时发现,总共97名学生的学校,人均午餐只有4元钱。作为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他明白这4元钱无法保证长身体的小朋友每天的营养供应。返校休假之际,温登峰四处奔走,就改善长梁小学学生营养多次与校友、同事交流,成功争取到校内爱心人士个人捐款2万元,落地 “一个蛋计划”:在2020-2021学年度正常行课期间,每名同学每天将额外获得一个免费鸡蛋补充营养。从那天起,苗苗的小饭桌上,总能看到炒蛋、蒸蛋或煮蛋。村小走出来考上大学的温登峰深知农村基础教育的艰难,更意识到教育扶贫意义重大。他联系南充校区组织大学生进村开展志愿服务;依托西南石油大学扶贫专项,继续在长梁小学设立奖助学金及优秀教师奖励基金,资助6.8万元,受益师生110人次;资助鹅项颈村在读大学生(含大专)12人、困境儿童2户,共计14000元。扶贫要扶志,扶志更要扶智,让村民有一技之长,才能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村民陈乾锡,2018年开始养殖种鸡,由于管理不善,2019年养殖的2000只鸡几乎死光。村民陈银娃,爱人患有精神疾病,需要长期照顾,无法远行打工。为此,他为贫困户精准匹配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扶贫政策,提供公益性岗位,帮助他们每月增加300元收入;在村属企业带动十余名贫困户就业,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同时,他组织培养了一批具有电商意识的“新农人”,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柑桔生产管理经验。对脱贫的群众,要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不再返贫。温登峰一边带领村民“带货创收”,一边努力探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前发物资,全部都一样。可我家地少,每次领到化肥,我在谢谢政府、感谢好心人的同时,心里也犯嘀咕,这么多化肥又该咋个处理?现在好了,我可以从‘三选一’里面选鸡苗,鸡苗长大就卖鸡蛋、生小鸡、换成钱、再循环,巴适得很!”说起“三选一”项目,村民陈桥林竖起了大拇指。温登峰设计的“三选一”帮扶项目,是在当地脱贫攻坚政策基础上,让所有贫困户从3个帮扶计划(种子、化肥、鸡苗)中,选择1项自己最需要的生产物资,帮助村民精准匹配帮扶需求,实现可持续化的农业发展。时代在变、抓手在变、路径在变,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初心始终未变。温登峰把自己沉到乡村,沉入一线,沉在村民们衣食住行间,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户接着一户脱贫,让扶贫从输血式、造血式走向活血式,打通鹅项颈村致富路上最后一公里,带领村民奔向幸福大道。(谢娜)

第03版:菁菁校园

“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刘宸:青春战场不走寻常路

摘要:刘宸(左)和俄罗斯参赛军人合影刘宸在运动场刘宸在图书馆学习刘宸(左三)和同学们在一起刘宸荣立一等功刘宸在部队训练中刘宸在部队训练中人物简介:刘宸,年出生,绵阳市三台县人,现为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级经济学专业学生。年考入西南石油大学,年应征入伍到新疆军区当义务兵。年,刘宸参加“国际军事比赛”这项被誉为“军事奥运会”的赛事,一共夺得三枚金牌,荣立一等功。年月,退伍后的刘宸重返西南石油大学,继续大学生活。年,刘宸荣获第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4 月底,第 24 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名单公布,经济管理学院大三学生刘宸名列其中,是获奖名单中唯一的大学生。大学期间应征入伍, 在西北的大漠黄沙中磨砺,从万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参加“军事奥运会”勇夺三金, 是我省近几年大学生士兵中唯一的一等功获得者。 刘宸的军队生活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含金量”十足。 2019 年 9 月,刘宸退伍。自从退伍回到学校后, 刘宸经常为学校征兵、训练民兵、国防宣传等出力帮忙,乐于把在部队的经历和体验分享给同学们。在校园里,个子不高、一头干练短发、五官清秀的刘宸和同学们看起来没什么两样。 但刘宸靠着一股子拼劲和倔强,逐梦自己的青春。 A “军事奥运会”勇夺三金 2019 年的 8 月初,新疆库尔勒市,多国顶尖军人汇聚,一场大赛即将打响。“国际军事比赛”是一项国际性军事赛事,被誉为“军事奥运会”, 比赛围绕各专业兵种的装备操作、技术动作、战术运用的基础训练课目组织比武。 中国军队自 2014 年起连续应邀参加,2017 年开始承办部分比赛。 这一年,中国陆军承办并参加了“国际军事比赛-2019”的“苏沃洛夫突击”步战车组、“晴空”便携式防空导弹班组、“军械能手”武器修理班组和“安全环境”核生化侦察组 4 项比赛。刘宸作为中国队年龄最小的参赛队员, 走上了“军械能手”项目的赛场。 “军械能手”项目参赛对象为武器修理人员,每个参赛队各派出 14 人参赛,依次完成轻武器、高射炮、榴弹炮、火箭炮的分解,再按相同顺序完成结合、射击和试射。6 个参赛国按照赛前抽签顺序分 3 组展开比拼,中国参赛队和俄罗斯参赛队排在第一组。比赛当天,赛地刮起狂风、黄沙漫天,能见度极低,比赛还因此推迟了近两个小时。 “还好我们平时在恶劣天气乃至黑暗环境中训练过,形成了肌肉记忆。 ”刘宸和队友们有信心。随着裁判长的一声号令,比赛开始,中国和俄罗斯两组队员开始对枪支进行分解。 轮到刘宸上场,他迅速对手枪进行分解,操作台上,手枪大大小小的零件有 37 个,最小的只有几毫米,很容易被风刮落,刘宸沉着冷静,动作有条不紊,以 35 秒的超快速度率先完成分解。最终,在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参赛队揽获“军械能手”项目所有第一名。 22 岁的刘宸表现突出,获得了“轻武器接力赛”第一名、“修理排综合接力赛”第一名和“最佳轻武器(手枪)射击手”称号,勇夺三枚金牌。金牌实属来之不易。 2019 年 1 月到 7 月,整整半年,作为参赛队员中兵龄最短的选手,刘宸每日和队友一起接受着“魔鬼式训练”,穿戴战斗装备携行具和钢盔不少于 8 小时。 部队还会“故意”在下雨、大风、沙尘暴、酷暑等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训练。 天气冷,手指僵硬,动作就会缓慢;大风会把手枪的小零件吹落从而罚时;烈日会出现虚光,影响中靶率……除了日常训练之外,上午、下午实弹射击结束后及午休期间,刘宸还给自己“加餐”--5 斤重吊砖块负重据枪训练,每次吊砖块 3-5 分钟,休息 30 秒,然后进行下一组,平均每天负重据枪不低于两小时。 一天下来,脖子、腰部、膝盖和腿部都疼痛难忍。 临近比赛时,每天训练更是长达十六七个小时,有时候累得直不起腰,睁不开眼,站着也能睡觉。当时,部队从 1 万多人的推荐报名中,最终挑选了近 200 人进行集训。 一轮轮末位淘汰后,刘宸身边的队友陆续离开,到 7 月的时候,只留下了 28 人。 看着似乎离参赛只差一步,但这一步却异常煎熬,因为这 28 人将分成 AB 两组,每个项目双人竞争,心理医生参与测评,不仅是考核技术还要考核心理。 直到比赛前一周, 部队才确定了 14 人代表中国队参赛,最终,刘宸凭借实力脱颖而出。比赛结束 4 个月后, 刘宸被新疆军区记一等功,登上了我省近几年大学生士兵荣誉榜的最高处。 B 大学参军要求去边疆有着一等功骄人战绩的刘宸, 也曾有一段迷茫的岁月。“身为男儿,就该当兵,为国而战,我最想当的就是特种兵。 ”从小就喜欢看《亮剑》《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的刘宸,打小就想参军。 高考的第一志愿填的是国防科大,结果失之交臂,一下子没有了方向。来到西南石油大学之初,刘宸完全放弃学习,也不参加学校活动,整天沉溺于玩耍,学习亮起了“红灯”。唯一能让刘宸认真的只有军事理论课。 授课的老师叫袁秋珊,她穿着军装英姿飒爽地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讲国防安全、讲军事知识、讲家国情怀,再次点燃了刘宸参军梦。 课堂上,刘宸得知在校大学生也可以报名应征入伍,高兴地跳了起来,暗暗下定决心。大一结束后,刘宸顺利通过报名、体检、政审,正式成为一名军人。 他提交了一份到新疆参军的申请,这让学校武装部的王建林老师很意外,“新疆的条件异常艰苦,征兵这些年,没人愿意主动去那里当兵。 ”“我如果选择舒适和安逸,又何必要来当兵呢?我小时候是农村留守儿童,每天上学要走 10 公里山路,放假经常帮着外公外婆去田里背玉米。 我不怕吃苦也能吃苦。 ”回想当年的选择,刘宸其实还有一个情结。 “每年看央视春晚,都会有边防战士出镜,行进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巡逻,我也想像他们那样帅气。 ”2017 年,带着对军营的期待,刘宸来到新疆军区某野战师。 当看到新兵训练营的那一刻,陈旧封闭的营房,厕所还是旱厕,没有什么绿色植被,漫天风沙遮盖了蓝天白云,跟在电视里看到的军营相差很大,刘宸顿感失落。为了锻造新兵,新兵连管理严格苛刻,训练强度大,节奏快,加之新疆气候干燥,初来乍到的刘宸完全水土不服,经常流鼻血,皮肤也严重皲裂, 手指还一度变形。 最让刘宸难以克服的是孤独, 战友来自全国各地, 班里只有他一个本科生,显得很另类。这条路是自己选择的,咬着牙也要坚持下去。无论是军事理论、 军事体能还是军事技能, 刘宸始终拼尽全力, 甚至在第一次实弹射击中就打出了第一名的成绩。 新兵结业,刘宸被评为 “优秀新兵”,受嘉奖一次。 C为梦想申请成为侦察兵作为一名大学生士兵, 最终能走上军事奥运会的赛场, 刘宸这一路靠的不是运气和照顾,“我一直拼命在争。 ”由于新兵连军事素质名列前茅, 刘宸满以为自己能如愿分到心心念念的侦察营。 不料,按照入伍时就有的安排,他被分到了油库当油料兵。刘宸抱着枕头哭了一中午。 “很多战友劝我,安慰我。 可我不接受,我在新兵连那么努力就为了当侦察兵,侦察兵相当于野战部队的特种兵,这是我当兵的初心。 ”刘宸成了一名油料兵, 每天做的就是站岗、警戒、加油等保障工作,日复一日,这里没有对抗演习,没有实景体验。 “有点像《士兵突击》里面的许三多当时去的五班,那种边缘感,感觉内心逐渐被掏空。 ”2018 年 5 月,刘宸执行任务的时候,经常会路过侦察营的训练场,看到侦察兵天天在打靶,从早打到晚。 “你能体会那种感觉,有时凌晨我都能听到枪声,那声音就往你心里钻,点你的火。 ”一天值哨下岗后,听到侦察营传来的枪声,刘宸就直接去了学习室,彻夜未眠,写了 10 张信纸的申请书,要求转岗到侦察营。 “当我把申请书交给油库领导时,他以为我开玩笑,他说等几天答复我。 ”结果没有等领导答复, 第二天刘宸跟着副班长去师部大院办事,他借口说要上厕所,偷偷跑到保障部副部长办公室,从门缝把申请书塞了进去。 “我就那一次机会,后来副部长把申请书报给部长,部长跟我聊了很久,我没有动摇,他就又把申请书交给了师政委。我听说师政委很开明,相信他一定能理解我。”“我不是找组织要好的待遇,是要求从相对舒适的油库去艰苦的打仗的部队,问心无愧。 ”面对一些非议,刘宸很坚决。师政委被刘宸的决心打动了,两天后回复刘宸,答应让他去侦察营试训三个月,如果合格就留下,不合格就退回原单位。 “那天是我参军后最开心的一天。 ”上午侦察营派人来接刘宸,下午他就参加了侦察营的训练,8 公里徒步跑他第一次就跑了全营第一。到了侦察营,刘宸形容自己是“蛟龙入海”了,住野战帐篷、扛原木跑步、进行实弹训练,一下子有了当兵的感觉。 每次体能训练,他都拼尽全力、竭力表现,常常跑下来都觉得血液将从口中喷涌而出。 “我必须让大家看到,既然来了,我就是要做最优秀的。 ”试训结束时,刘宸的成绩在全营名列前茅,毫无悬念地留了下来。 刘宸展现出来的这种全力以赴的拼劲, 也奠定了他后来参加陆军比武乃至国际军事比赛的基础。 D 重返校园转战新的“战场”2019 年 9 月,两年兵役期满,刘宸选择退伍。 部队领导再三挽留,很多战友表示惋惜,刘宸内心异常平静。 “因为没有机会参加实战, 我还是想回校深造。 ”退伍后,刘宸没有立即复学,而是去打工体验生活。 “离开校园两年了,以前的同学也都进入高年级,感觉一切都陌生起来,我需要有个适应期。 ”在这一年里,他走遍了丽江、大理、西安、宁波、广州、深圳,有过三个月卖不出一套房子经历, 也更懂得自己还缺什么。去年 9 月,刘宸回到久别三年的大学校园,由军人重新变回学生。 不到一个月,他就被学校选拔为民兵预备役队长,带领大学生征兵志愿者大队、退伍老兵、国旗护卫队,成功组织了 2020 年退伍老兵欢迎仪式。虽然已经离开了部队, 但刘宸的大学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充满了军人作风。 “每天早上 7 点一到,他就像设置了自动程序一样,定时起床了。 ”室友许海笑还记得刘宸搬来第一天,他和大家聊到很晚,分享了自己军营体验和故事。刘宸带动室友对宿舍进行了改造, 换成了统一的床帘、统一的摆设。 寝室干净整洁,完全没有了男生宿舍“脏乱差”的样子。在班上,刘宸比其他同学大三岁,但他们的关系并没有因为年龄问题而产生代沟, 反而很自然地刘宸被大家推选为班长。 “他是认真负责的班长,做事雷厉风行,有条有理,能为同学们办实事,老师交代给他的事情,也不用多操心,是个靠谱青年。 ”许海笑说。复学后,因为媒体的一篇报道,现在刘宸成了校园网红,被誉为大学生“兵王”。 不少学院、班级、协会都邀请他去做励志演讲分享,他从不推辞,从不吝啬于分享自己的经验,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边同学。“我想去更好的大学读研,得先把学业补上来。 ”虽然一等功可以保研,但刘宸不想躺在功劳簿上,他把学习当成一个新的“战场”。 对于未来,刘宸说不设限,研究生毕业后也许直接参加工作,也许还会重返部队,无论哪条路,他都会拼出人生的精彩。(大学生全媒体中心 严天吾 李玲)

第04版:石大记忆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张先普教授:痴心无悔的 “钻研人生”

摘要:人物简介:张先普,1931年10月生,四川南充人,教授,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曾任力学实验室主任、钻头研究室主任。1953年7月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及指导研究生工作,指导硕士生26名、博士生2名,先后发表论文25篇以上,负责主持及承担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8项、局级16项。所研究的科研成果在油田已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1993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石油钻井岩石破碎标准岩样选择》1990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二等奖,《牙轮钻头破岩机理及设计》1993年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荆丘油田套管变形机理研究》1996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二等奖,《四川深井钻头技术》1996年获四川石油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1 坎坷求学 历经磨砺终得破茧1949年8月,我考取了重庆的中国公学大学的数学系,学校是从上海同济大学迁来的。1949年后,我的家庭经济情况还较为困难,又有地主成份,就无法再去重庆上学,便转到南充川北大学土木系,川北大学的前身是东北工学院。当时我家就住南充嘉陵区,就近上学非常方便。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全省院系统一调整,我又被调到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1953年,我毕业分配到重庆大学地质系任教,当时系里需要测量学教师,我们学土木专业的也能搞测量,就这样我走出了从教生涯的第一步。一年后,专业归队,我被调到机械系力学教研室,教研室只有8名讲师(没有教授和副教授),其中两位对我影响最大,一位是杨绪灿老师,一位是朱庆祥老师。杨、朱两位老师让我先做习题,他们说:“把各种类型的习题都做完,上课时候心中有数,就什么都不怕了!”于是我花了大约一年时间,做完了苏联教材中的一千多道习题。那时候,白天要做助教,要听课、改作业,只能晚上做题。这些题目虽然都没有答案,但由于教材系统性很强,每一章都有联系,只要基础学得扎实,答案是否正确,自己是能够检验的。伴着星夜埋首做题的那段时光,也让我在枯燥中找到了不少探索的趣味。一千多道题做完后,任何力学问题基本都难不住我了,受益很大。两位老师接着安排我试讲,每节课都有课前试讲,8名讲师都要来旁听。然后大家会提意见,指出哪些地方讲得较好,哪些地方还有欠缺。试讲通过后才能给学生正式上课,否则再进行第二次或者第三次试讲。由于基本功比较扎实,我成长得很快,先后给采矿系和冶金系学生上课,教学效果也较好,这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2奔赴“油院” 教学科研崭露头角1959年我原本就要调往学校,在南充跑了很多地方,没有找到石油学院在哪儿,问了许多人都说不清楚。于是我去文教局反映了情况,领导给我重新调整了工作,分配到南充大学。1961年底,全国所有专区的大学要撤销,南充大学也在其列,我分到了四川石油学院。记得刚到机械系时,赵国珍老师与我谈话,安排我去了力学教研室,力学教研室主任是我的大学同学唐俊才。这样兜兜转转一圈,我又回到了学校。当时成立仅三年的油院,各个方面硬件设施都还较差。我印象较深的是教师宿舍少,三位老师挤一间寝室,备课也很不方便。尽管当时的条件十分简陋,生活比较艰苦,但老师们心气高,干劲足,任劳任怨,总是不打折扣、尽心尽力地工作。我当时主讲开发系钻井和采油两门专业课程。我从图书馆借出钻井和采油专业的相关书籍来“啃”,郝俊芳老师也给予我很大帮助,把他的专业书籍借给了我。三年的时光中,我边看书边认真地做笔记,系统地自学了两门专业课程的所有知识,以及与地质相关的部分内容,笔记写了几十本。这些积淀为以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我后来从事的大部分研究课题都是与钻井和采油相关的。1964年,石油部主管教育的周文龙部长来校视察工作,表扬了全校三位老师,其中有我。同年,石油部在武胜打了7112井,钻头卡在了井中,钻不下去也提不上来,一线的同志们忙了一周,也无济于事。石油部打电话给学校,要找力学老师解决难题,学校派了我和唐俊才老师去处理这个事故。在现场,石油部总工程师给我们介绍了情况,让我们从力学角度计算,帮助解决问题。我们算了一天一夜,反复验证了两三遍才确定下来。我计算出整个井架系统最大的承载能力为230吨,于是重新开工时,我让工人们把压力加到了180吨,如果万一计算不精准,出现事故,那就是井毁人亡。一直加到了218吨,只听“哐哐”声响,钻头从井中提上来了,大伙悬着的心才放下来,那真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工作。后来石油部通报表扬了我们。 3 屡克难题 打响钻头研发“西南名片”1978年我开始搞科研,那阵子正好是我们学校科研起步时期。我们的课题组能出那么多成果,与当时学校的大环境密不可分。学校当时提出的科研指导政策方针非常好,现在很多都在沿用。1980年我到了新成立的钻头研究室,钻头研究室总共有五个人,马德坤老师牵头。那时他们需要一个力学老师,点名要我,我就去了。开展钻头研究时,我认为必须要到生产车间了解钻头生产的具体情况,而且搞科研也不能总在研究室内,要结合生产实践。我申请去了负责钻头生产的成都总机厂,在那待了两年。通过对各个车间的钻头生产流程的全面了解,我发现钻头在使用及其设计制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掉牙轮、牙轮破裂、掉齿等。我和成都总机厂研究所谢所长关系较好,他是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的,我跟他商量好,便拿了一些钻头和岩石回到学校,逐个开展问题实验,一个一个地观察并进行改良。实验做了三年,终于把钻头的问题解决了,后来我们又花了半年时间,解决了钻头的强度问题。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石油部给了我们一个课题,研究哪种类型的钻头适合哪种岩石哪种地层,定出标准岩样。我担任组长,是总负责人,课题由几家单位联合研究,包括胜利油田和北京石油学院,我们负责云贵川地区的地层选样研究。我们大概花了两年时间,提供了一套标准岩样,并通过了石油部鉴定。接下来要将这种方法推广应用,担子又压在了我们肩上。做推广要将标准岩样和钻头选型挂钩,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对钻头选型做了规定,以此减少成本,增加效益。因此我们走访了很多油田。在钻头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我的研究方向慢慢转向了钻井方面。当时华北油田采油五厂,由于90%的采油套管都损坏了,公司都停产了。石油总公司了解到这些情况,委派我去了解情况。华北油田管理局长,正好是我在重大时的一个学生,他很热情,给我介绍了情况,我觉得很有研究价值,接受了这个课题,签订了合同。课题研究从地层应力分析着手,做套管的双足挤压试验。当时重庆长安厂可以做,我们还缺软件,我有个同学是做软件的,便跟他签了一年合同。练章华跟着他们一起做,学习软件开发。练章华原是赵国珍的研究生,赵国珍去总公司人教司司长任职,改由我指导。我们一起搞岩样、实际测试和接收。课题大概花了三年完成。我根据研究成果撰写的《荆丘油田套管变形机理研究》发表在《石油钻采工艺》杂志上,两个月后美国能源杂志翻译转载了,转载量达一万二千余次,这说明美国对套管损坏也不熟悉。我们课题组的项目还是比较多,主持并参加了石油部和厂矿科研项目30多个。每个研究课题都解决了油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油田遇到生产技术上的困难,首先会想到我们“西南”人的。 4 勇挑重担 当好团队“领头雁”我一年最忙的时候有8个课题,天天忙到凌晨,写开题报告,写总结,写鉴定。团队分工要尽量照顾到年轻人的成长,分配任务的时候,能力强的带个能力相对弱一点的,形成“传帮带”。同时,鼓励每位青年教师都有不同的重点课题,去形成自己的学术方向。在管理形式上,我们间周一次讨论会,学术上充分发扬民主,大家受益很大。这样既全面推进了工作,又保证了研究质量,提高了团队教师的能力水平。课题组师生奖金的分配也是非常公平的。我虽然是团队总负责人,却从来没有因此多分奖金,项目做完了剩多少钱,账目都是非常清楚的。那时,科研经费给学校交15%,系里抽出15%,研究室每年出去访学两次,都是团队出资。在工作上团队相互支持,有困难互相帮助,比如有些同志太忙,工作不能及时完成,其他同事都会积极地给予帮助。在生活中大家也是互相帮忙,哪家有困难,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如果有人生病了,我们都会买上水果去看望。我对于物质方面看得比较淡,无论是搞活动还是捐款,只要是需要我出钱的地方我绝不含糊。我最切身的感受,就是人要有点“吃亏”精神,在与同志及学生相处过程中,吃点“亏”又怎么样呢,用现在的话说“吃亏是福”,只要大家团结友爱,勤勉做事,在一起工作氛围好,心情也很愉快,大家就都愿意跟你一起干。有时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有团队凝聚力、战斗力和归属感。1978年开始,我首届招收了两名研究生,之后陆陆续续又带了26名研究生、2名博士生。这些同学们如今有七八个已经在我校提为教授。带研究生的工作量挺大的。首先要写大纲,确定研究方向,给每名学生按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还要去旁听研究生的课,便于给他们安排科研课题。研究生在三年的时间里,一年半的时间用于课程学习,另一年半时间做毕业论文,老师出论文题目,写论文提纲,指导学生在哪个方面下功夫,并对论文的创新性提出明确要求。那个时候学校对研究生导师的管理相当严格,导师们的责任心也很强。我当时带第一届研究生时,由于经验不足,也是在探索中学习。刚开始一点门路都没有,毕业论文必须要有创新内容,没有创新,没有新见解新想法,是很难通过的;还要给学生指重点,解难题,如果重点课程不能取得优异成绩,那么毕业答辩时也很难通过。经过慢慢地积累经验,逐步理顺了各方面的工作。我原来一门心思钻研业务,入党比较晚。1978年后,开始带研究生,怎么全方位的地培养研究生又成了一个难题。首先自己得在思想上是个好榜样,才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1982年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党支部最初只有我一个人,开始的几年里几乎每年都发展两名党员,后来经过慢慢发展培养,到我退休时候,支部党员已经有30多人。我一直觉得,学校各项事业发展需要党员干部带领群众一起来完成,要凝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各项工作才能稳步推进。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如何发挥,不仅要在业务上精进,在思想上也要进步。要把正能量传递给年轻一代,让他们有舞台有壮志去施展抱负。在1989年比较动荡的年月,学生的思想状态有些动摇。我经常在支部讲:“第一,我们支部要保证每个人不出问题,第二,只要能联系到的学生,都要去做思想工作,只有把工作做到位,才对得起党和国家的栽培。”风波平息之后,一名曾经参与活动的学生主动向我承认错误,他说:“张老师,我错了,一时糊涂,做了对不起党,对不起学校的事,希望老师能够原谅我。”我说:“你能及时认识到错误是好的,去搞破坏,扰乱学校正常的秩序,对学校对你都是没有益处的。”我认为这名学生也是一时糊涂,且是个可造之才,就跟校领导讲:“这个学生有发展前途,好好引导,及时把他的错误纠正过来,千万不要把学生推向极端。”学生毕业时候非常感谢学校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我告诉他,“以后出去工作了,一定要听党的话,否则会遗憾终生。”这名学生分到了贵州油田,工作业绩还很好,成了部门的领导,我们现在还有联系。 5 专注教学 探索有趣力学课堂力学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很多学生把它称为“要命力学”。一是力学课程的内容难懂,二是习题难做。讲这门课,首先要明确重点,把重点讲透;其次要慢慢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比如拉伸压缩材料力学,“拉伸压缩”在实际工作之中经常遇到。除了“拉伸压缩”,有的结构还是有睴的,睴受到的力是集中力。中间也好,两边也好,必须解决它的弯应力。应力最大的地方就是危险的地方,应力最小的地方就是安全的地方。就如两个人抬扁担,你抬一头,我抬一头,中间还挂个水桶。像这样给学生打比方,栩栩如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老师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给学生讲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热爱这门课,主动去学习。当然,不光要让学生们学会知识,还要让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比如刚才我们说到的井架,它既受拉力也受压力,很容易坏,一根杆坏掉了会影响相邻的部件,其他部件也会被破坏,这样会导致井架失衡、垮塌。这对生命财产都是有影响的,把这个重要性提出来了,学生上课就更感兴趣。每一堂课,都有重点,先把重点逐个地给学生讲懂讲透,然后再拓展一些高难度的内容,比如刚才讲到的拉伸、压缩、弯应力,把它们组合起来情况就更加复杂了,这就属于结构力学了。慢慢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地学习,进一步学习结构力学,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应对以后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力学课程还有一难,就是做题难。我们当时使用的是苏联教材,和英美教材不一样,英美教材各个章节之间很独立,系统性不强。而苏联教材系统性很强,每一章都有联系,苏联在理论研究方面比较深入,课程的实践性也很强,因而我们的学生总觉得题很难。老师布置的作业题,有的同学不会做,有的同学做错了,都没有关系,老师上课前花三四分钟,把这些题给学生解答一下。学生错了,错在哪些地方,对在哪些地方,先解答这些问题,然后开始讲课。之后学生也就不怕做难题了。讲课也是门艺术,要时刻保持与学生的眼神交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要想办法让课堂气氛活跃一点,如果平铺直叙、平平淡淡地讲课,是达不到最好的效果的。同时,还可以适当抽查提问,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即使答错,也不要批评学生,要及时指正错误,还要适当地转弯抹角地表扬,勉励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只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6 40载坚守 用真心陪伴学生成长我认为当老师是很有乐趣的,最大的乐趣在于,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知识,也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许多学生毕业多年后还会记得老师,这让人倍感欣慰。1964年的时候,有个学生跟我讲:“老师,怕你上课抽我回答问题,可不可以不要抽我了。”这个学生我记得很清楚,他毕业后到了川中矿区工作。他说:“力学的知识好难,我听起来有些吃力,我怕被抽到回答问题,答不上很尴尬。”下课之后,我会单独留下他,问他课上的内容是否全部懂了,如果不会,我及时指导他。这个学生后来学习成绩越来越好,非常出色。工作后返校时还到我家里来看我,他说:“老师,我很感激你,鼓励我学习,让我能对学习充满兴趣。”老师不能一直站在老师的角度看问题,有时候也要换位思考,在学生困难的时候多帮助他、鼓励他,学生得到老师的帮助,学习中也会倍加努力。每年考试的时候都会有学生不及格,我会给学生分析这次没及格的原因,先讲客观原因,把他的错题讲一遍;然后讲主观原因,问他是不是上课开小差,所以知识点掌握不到位。掌握情况后,就勉励他以后上课认真听讲,回去好好复习,争取补考的时候考过。我总是跟学生强调:“要把知识学好,以后出去报答国家。没有知识以后就不能做好工作,工作做不好怎么报答呢?”学生明白这些后也就知道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还要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学习起来更有动力了。就这样我将课堂教育和课下辅导相结合,慢慢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他们的成绩也就上来了,学生会感激老师一辈子。遇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我也会主动帮助。有名学生当时买房子很缺钱,找我借钱,我给他写了张借条,借了3万给他,这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数目。他非常感谢我,我说:“没关系,我的课题多,经费够用。”还有个学生,现在水电二厂工作,重大采矿系毕业,在我这里读研究生,家庭也比较困难,学费都是我帮她垫付的。前年,她们在成都开校友会,还邀请我去了。不管学生遇到困难,我都尽量帮他们解决。有位老师带的研究生没能在三年内毕业,便来找到我,让我指导,我也给他出课题,指导他做实验,我不要他一分钱实验费。他们做实验,还给他们发补助。最后,学生们都顺利毕业了,我也很高兴。我们对学生的好从来不计回报,只要学生到社会上有出息,能为国家做贡献,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有很多学生,即使踏入社会也依然想着我。我的一名研究生,现在德国,有一次,他托杜志敏校长给我带回件礼品,并对杜校长说:“您帮我给张老师带点东西,老师待我的好,我永远记得。”我和学生的关系都很好,很多学生逢年过节都会发短信问候我。一名优秀教师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且业务精通。比如说,我教的主要是与力学相关的内容,在重庆大学工作时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知识面广了,处理问题就好办了,不管是对自己的课题研究也好,对教导学生也好,都要轻松很多。我认为,知识面是否广博是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之一。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人要真诚,不得掺杂半点虚假,不管是对学生对同志对领导都要诚恳,只有这样大家才会信任你。可以说,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正直仁爱的崇高品质。(本版内容由档案馆提供,刊发时有删改。) 

西南石油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184次访问,全刊已有4527348次访问